身在競爭文化盛行的香港,不少家長在孩子幼兒階段已經為孩子「鋪路」,報讀各種興趣班,希望孩子日後的路更加輕鬆平坦。不過做得太多,會否適得其反?應否讓小朋友接觸電子產品?懷疑小朋友有特殊學習需要(SEN)應如何應對?今次薯片叔叔21世紀教育網上聊天室邀請了兒童腦神經專科廖鑑添醫生以及精神科專科黃瑋妍醫生交流幼兒學習心得,從專家角度為各位父母解答疑難,並教大家與孩子建立健康的依附關係。
不應太早讓孩子接觸「電子奶嘴」
隨著電子產品盛行,越來越多家長會在小朋友「坐唔定」、「扭計」的時候使出絕招:「電子奶嘴」,萬事萬靈。廖鑑添醫生看過一篇意大利的學術文章,指九成1歲以內的幼兒已經接觸過電子產品,2歲以上的幼兒更加是全部接觸過電子產品,因此基本上是無可避免。
不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指引,1歲一下的幼兒應完全避免接觸電子產品,2至4歲的幼兒每天使用電子產品時間不應超過1小時。廖醫生解釋,小朋友出生後首年與家長的互動對孩子的腦部發展尤其重要,期間使用電子產品會擾亂幼兒與家長的互動,不甚理想。黃瑋妍醫生補充,嬰孩的社交、情感發展在妊娠期已經開始,直至出生後第一年都是情感發展的重要階段,因此「電子奶嘴」越遲接觸越好。
廖醫生留意到市面上很多教育相關的應用程式並不受監管,因此家長讓孩子使用前應該先自行了解清楚是否適合小朋友。
疑有SEN盡早求醫 可將影響減至最低
隨著大眾對SEN有更多認識,不少家長都會更多加留意孩子是否有類似傾向。廖醫生建議家長一旦懷疑小朋友有SEN,就應盡早求醫,方能將影響降至最低。「我覺得作為家長,如果小朋友真的有這樣的情況,就要告訴醫生,及早察覺這個情況,和醫生商量後給予適當的培訓和引導,很多時結果都是Ok的。」
記住「4S」要訣 建立健康依附關係
黃瑋妍醫生指出,有一個進行超過30年的研究發現,在幼兒時期只要與一個主要照顧者建立健康依附關係,對孩子在各階段、各方面的成長都有正面影響,包括認知能力、學習能力、健康伴侶關係等。
如何與孩子建立健康的依附關係?黃醫生引用精神醫學臨床教授Dr. Daniel J Siegel在《The Power of Showing Up》中提出的4S方法,分別是Safe(為孩子提供安全的成長環境)、Seen(看見孩子的需要和感受)、Soothed(及時與恰當的安撫),滿足以上3點,就可以做到達Secure(安穩依附關係)的境界。
不過她澄清,這並非意指家長要百分百的時間都要馬上察覺孩子的需要,其實主要照顧者有三成時間能察覺到孩子的需要就足夠了,其餘七成時間反而是需要處理親子關係中的裂痕。廖醫生提醒家長,這些關係的裂痕如果沒有妥善處理,持續下去會形成「toxic stress(毒性壓力)」,日後會影響孩子發展、行為和健康。
親子靜觀有助控制情緒
小朋友情緒調控能力尚未發展成熟,鬧脾氣的時候很容易也會牽引家長的情緒。黃醫生指,家長被小朋友氣得難掩怒火的時候,第一步是要承認自己的情緒。另外可以運用一些靜觀練習,感受體內的情緒,例如感受當下的呼吸、身體是否繃緊等,一個心靈的小休息有助調控情緒。黃醫生推薦了精神復康會的應用程式newlife·330,當中有很多靜觀的實用教學和日常靜觀練習可供參考。如想讓小朋友一起體驗靜觀,可以嘗試應用程式Sitting Still,不過只提供英文版本。
再多資源配套都不及家庭教育
為促進孩子身、心、靈發展,以及提升競爭力,是否應該讓他們參加各色各樣的play group?廖醫生認為如果小朋友非常享受這些play group,能提升孩子幸福感的話,不失為一件好事。不過要小心報讀太多會為孩子帶來壓力,對小朋友成長有負面影響。
黃醫生覺得宏觀地看,只要根據4S方法建立健康依附關係,「原來那些上不上興趣班、吃不吃母乳、應否在前面揹他這些家長很緊張的細節,原來對他長大後的發展沒太大影響。」曾俊華亦同意「家長的角色比較硬件、科技更重要」,有好的依附關係,就無須擔心孩子會輸在起跑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