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會覺得紮染藝術這些東西應該教女孩比較適合,但是如果有這樣的想法,很容易會把小孩子過早地「性別定型」(Gender Stereotype)。所以,就算傳統上較多女孩喜歡紮染,我也不會因此不讓自己的兒子嘗試接觸紮染的藝術。反而,我會在旅居塗上經常尋找當地的這些彩染工藝,讓孩子多接觸和認識。在我們這幾年旅居期間,就曾到清邁專訪當地著名的小數民族蠟染,拜訪過歷史悠久的雲南白族紮染婆婆,又跟琉球藍染師傅交流。原來除了琉球藍染,沖繩的琉球「紅型」(Bingata)染藝術也非常有名。在機緣巧合下,認識了山城先生,發現他正是經營「城紅型染工房」的第二代傳人。
「城紅型染工房」是家族生意,早在1971年由他的岳父岳母已開始。雖然琉球「紅型染」一直在沖繩人的內心裏面有一個不可取代的位置。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有的紅型工房幾乎全被破壞,紅型技術的傳承問題曾一度令人憂心。鑑於熱愛琉球「紅型」染和不想「紅型」染失傳,兩公婆擔起承傳這門工藝的使命,用傳統的方法把昔日的琉球「紅型」染再次活現於我們眼前。
山城先生告訴我們,「紅型」染在13世紀已開始,是琉球王府時代沖繩具有代表性的織染物。叫「紅」並非單單只用紅色,而是各種顏色的統稱,基本上他們用八種顏料;至於「型」則指各種花紋。琉球傳統染織物品種多樣,其原料基本上就地取材,選用當地盛產的芭蕉、麻等植物,經過工序提取出它們的纖維,經紡線織成布料,後來因和中國,東南亞通商,又引進了棉花,蠶絲等品種。顏料方面會運用植物的根、葉、外皮等提取出汁液作顏料,此外也會用礦物顏料;後期亦開始用一些化學染料。至於琉球「紅型」染的誕生,其實是學習了中國印花技術,吸取了印度、爪哇的印花技巧,再融合日本本土的友禪染,慢慢發展出沖繩獨有的「紅型」工藝。平時我們看見的「紅型」圖案都相當傳統,杜鵑菊花,海鷗與鶴等。原因是在琉球王朝時代,紅型是只有皇室貴族才可穿著的服飾,以前甚至是用來外交送禮的,因此中國的故宮博物院也珍藏著不少當時琉球王國送來的紅型工藝製品。聽後,我和兒子們也好像上了一堂琉球藝術史課!
不過,時移世易,山城先生明白「紅型」染要生活化才可以引起人的共鳴和令這門工藝流傳下去。所以,在他的紅型染工房,你會看到用大紅花,鯨鯊,恐龍和超人做圖案「紅型」染。這些圖案靈感全都是來自他一雙可愛的仔女,他說,想知道小朋友喜歡甚麼,看一看自己的孩子喜歡甚麼就一清二楚了。事實上,這些既可愛又生活化的圖案讓我的兒子對「紅型」染很有興趣,令他們開始懂得欣賞傳統「紅型」染的工藝和對「紅型」染的歷史來源感興趣呢。
之後,我們決定參與工房辦的「親子紅型染體驗」,我們發現雖然有圖案做框架,但是每人都會用不同的顔色去把自己獨有的美感表達出來。所以,就算是同一圖案,大家最後製作出來的「紅型」染都很不同,孩子們都說這是一次很特別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