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Image

要接納家庭新成員、分享父母的愛,對小朋友而言並非易事,何況是特別需要陪伴和照料的幼兒?「童童媽媽」(化名)正正面對女兒與幼子角力的煩惱,抗拒新生弟弟卻又未懂如何恰當表達感受。為求得到媽媽注意,只有不斷搗亂和吵鬧,甚至打弟弟,令媽媽忍無可忍!這個困局該如何解開?

弟弟出生 家姐情緒失控 母女困獸鬥

媽媽憶述近三年前,女兒升上幼稚園一個月後,正值弟弟出生。女兒的情緒開始變得波動。女兒出於對弟弟的抗拒,會出手打弟弟、將奶粉散滿全屋、將飯倒在地上、說謊等。反叛的行為令媽媽十分反感,母女每天吵得聲嘶力竭,女兒亦不時大哭。然而,在家大聲吵鬧的女兒,到幼稚園上學時,卻整整一年都不說話。除了對家人外,她都不會開口說話。「家姐兩歲半我先開始湊佢,因為湊少咗,捉摸唔到佢。細佬就好易湊,食飽就瞓。會有比較,覺得個囡好煩,頭都大埋。」容易照料的弟弟和搗蛋的女兒,令媽媽不禁暗自將二人比較,更不知如何是好。

社工協助 曙光出現
賽馬會童亮館服務彌補親子關係

女兒所升讀的幼稚園參加了「賽馬會童亮計劃」,順理成章亦開始參與及接受計劃中賽馬會童亮館("童亮館")的一系列親子活動及以兒童為本遊戲介入的服務,家庭關係及氣氛也開始有轉變。社工家訪了解他們的需要後,便安排母女參加親子平衡小組,讓媽媽更了解女兒、學習如何回應女兒的需要,同時提高女兒的自信心、減低焦慮。他們會恆常與其他家庭一同參與「親子自由遊戲」,在遊戲中溝通互動。

透過童亮館的活動及服務,家庭關係及氣氛也開始有轉變。

(透過童亮館的活動及服務,家庭關係及氣氛也開始有轉變。)

媽媽觀察到女兒最喜歡玩波波池,每次都很興奮和放鬆衝過去;亦非常投入於親子對話式閱讀環節,在互動遊戲中閱讀故事。女兒漸漸變得有自信、勇於表達:「家姐每次去童亮館都好大進步!識得主動探索,會同媽咪分享,叫我一齊玩。雖然都係同相熟嘅小朋友先會講嘢,但明顯見到佢講嘢聲量大聲咗,身邊其他同學仔嘅媽咪都話終於聽到你個囡把聲!真係見到每日都進步。」童亮館對小朋友而言,像是有魔力的遊樂場,媽媽笑說每次女兒到童亮館前都會較聽話和合作,「放電」回家後扭計也減少了,令她鬆一口氣,壓力也減少了。

童亮館設有波波池,每次小朋友都很興奮和放鬆衝過去玩耍。

(童亮館設有波波池,每次小朋友都很興奮和放鬆衝過去玩耍。)

一度與囡囡「火星撞地球」,經過一對一親子互動指導等各種課程,媽媽說不僅學懂如何放手讓子女跳出安全圈探索四周,與女兒相處也有實質改善:「語氣方面,我會控制自己情緒,唔好咁容易比個女刺激到我情緒爆發,呢個係最大嘅挑戰。抖啖大氣或者飲杯水,冷靜完先處理小朋友,唔好咁快同佢起衝突先。」媽媽感激童亮館的社工陪伴和輔導,她說過往三年最常來的地方就是童亮館,形容是她的強心針和第二個家。

新挑戰接踵以來 見步行步但積極面對

受疫情影響,幼稚園曾多次停課,女兒即將升讀小一,開始要面對學業壓力,令媽媽憂心不已。面對不同挑戰,亦變得壓力重重,媽媽說只好見步行步:「我追唔到個女的狀況,所以自己都要同時進步,由社工指導點樣處理下一步。」

弟弟言語發展較為遲緩,兩歲多才開口叫爸媽。媽媽於是主動帶弟弟參加賽馬會童亮計劃,同樣地於童亮館接受服務。「本身佢未識講嘢,但參加半年已經識用句子表達自己。佢而家會表達要瞓覺、要飲奶奶;仲會主動去玩。真係非常驚喜同開心,實在係好大進步!」

同時照顧兩位小朋友,家長所花的心機和時間、承受的壓力同樣加倍。更何況兩名子女都各有需要,實在不難想像媽媽的辛酸。縱使荊棘滿途,她仍選擇積極面對、尋求協助,並在同路人互相扶持下繼續努力教養孩子。各位家長們,你們也並非孤單一個,心聲總有人聽見。

「賽馬會童亮計劃」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策劃及捐助2.25億港元,與香港大學、香港小童群益會及香港基督教服務處聯合策動。目標是要建構一個結合醫護、教育及社福專業於一身的計劃模式,為基層幼童提供關鍵支援。計劃於天水圍及深水埗兩區的32間幼稚園中試行,為參與學校約190名教師提供專業發展,從而為約6,000名幼童及其家庭提供全面支援。

【編按:以上內容為作者之個人意見及立場】